中医文化“养生先养心”,如何理解?
养生的目的在于养护精气神。精来自先天父母,藏于肾;气源自后天饮食,生于脾;神源自精所变现,藏于心。先天之精只能收藏而无法补充,能否藏好,取决于能否堵住藏精的漏洞,这个漏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睡眠不足(如熬夜、失眠)及欲望过度(如房劳过度等)。气是“气血”的简称,相当于能量。气血是否充足,取决于饮食是否符合脾的消化能力,容易出问题的是过分贪图口舌的享受,而忽视了脾的消化能力,以为入口之物皆能变成气血。养护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,就是养生的核心。保护先天之精不会过度泄露、提早耗竭,重点是控制自己过度的欲望(如性欲、名利欲等),并学会正确的睡眠,不妄作劳。养护气血的重点是学会倾听脾胃的声音,不要将口舌的享受建立在脾胃的痛苦之上,因口舌的享受易为人所知而造成贪恋,脾胃的痛苦常不为人所知,因而常被忽视。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。”欲望过度,易致睡眠不足、房劳过度、饮食无节、以妄为常,精气耗尽之时,生命就会终结。心为“君主之官”,人的一切行为皆受心神所指挥。唯有养心,才能控制不断膨胀的欲望。养心在于养德,少一点私欲,多一点利他,则心安理得,精气长存,可望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——寿终正寝,无疾而终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。”亦如孔子所说“仁者寿”。此即“养生先养心”之意,供有识之士参考。
其他网友观点健康是由内而外的。只有心态健康,外达于表,才有健康的气色、神态,当然也包括筋肉骨骼等。要保持健康,第一要务就是要养心。心是一身之主,按中医之理论,“心”既支配血脉的运行,还主持精神活动,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,称之为“君主”之器官。所以养生必先养心,心强健是整体各个脏腑都能健康正常之基础,如果心不处于正常状态,血脉闭塞不通,便会影响各个脏腑而受损,达不到养生长寿之目的。要保养心神,首先要重视七情的调节。所谓七情,就是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。作为致病因素的七情,是指这些情志过于强烈,引致脏腑气血逆乱而发病。人的欲望是无穷的,纵欲无度则有损健康,甚至化生百病。不论中医西医,都有不良情绪致病的理论,在中医,即成为七情致病。中医七情所伤理论有“喜伤心,怒伤肝,忧伤肺,思伤脾,恐伤肾”的说法。意思是七情过度,可以伤及五脏。《黄帝内经》里说:“故主(心)明则下安,以此养生则寿。”又有“生病起于过用”的观点。情志过极,则心神不安。精神上的不健康,可引起气血紊乱,功能失调,抵抗力降低,这显然有悖于养生理念。《灵枢·本脏》说:“意志和则精神专注,魂魄不散,悔怒不起,五脏不受邪矣。”养心可为养身的基础,也是健康长寿之道。
其他网友观点病的根源,生气,潮凉,吃的不适应,或吃的多撑的难受。心情愉快,自己会保护自己,会养生保健,不胡吃海塞,无病可得,全在于自己的一颗心会养。
其他网友观点研究发现,生病多数和不良心态有关。因此,养生应先养心。养心贵在静心,静心的最高境界是开心。养心还要养德,德高望重者,气定神闲。养心重在养神,也就是净化灵魂。因为灵魂干净,是不老之药。所谓养心,不只是保护心脏,更是调整好心态。包括思想、情绪、感情、意念等等。心态保持平和,犹如体温保持正常一样。心理上的疾病往往不利于身体健康。比如整天闷闷不乐、意志消沉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,消极心理会导致整个人失去活力。有的人由于生活不理想,加上心态不够好,或贪念作怪,精神压力会比较大。也不是倡导无欲无求,可以有欲有求,但要适当调整好心态。这样才有益身心健康。总之,养心贵在静。因为情绪是一身之主,一个人如果心思混乱,每天胡思乱想,精神肯定会出问题的。甚至百病丛生,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。消除不良情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懂得静下心来。心静则气顺,气顺则健康。所以,学会修心养性是养生之本。静心从炼心开始,就是学会逗自己开心。当你每天心里都装满快乐的时候,说明你已经到达炼心、也就是养心的最高境界啦!养心重在养神,人有三宝精气神。精化为气,气化为神;神是经气之和,神乃人之灵魂。所以,养心、静心、乐心,最终会归结到养神中来。神宁则气定,气定则心静。想了解更多健康养生知识,请关注本头条号,点击「在线药师」为您解答各种健康问题!
其他网友观点心态不好怎么养都养不好,什么事都看开,与世无争才最好养生。别的都是次要的。
智能推荐
猜你感兴趣
版权申明
本文"中医文化“养生先养心”,如何理解?":http://www.hn100k.com/article/202303221246.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,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。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给我们来信(zyfshare@163.com)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